中国青年网湖州9月5日电(实习记者 李华锡 通讯员 严则金 庞春梅 王雅瑜)当实践队员们走进王子姐老人的家里时,她因腿疾无法下床,已坐在床上等侯多时。 “饱受疾病困扰的老人虽然身形瘦小、体力欠佳,但仍显得精神矍铄,和蔼的笑容让我们倍感亲切。”队员庞春梅说,这是她见到老人的第一印象。 1945年1月,粟裕将军率师南下,在长兴仰峰村与16旅会合,进行武装斗争。在此期间,将军和夫人楚青住在一个前后三进五开间的沈家大院里。 沈家大院旁一间小屋里,就居住着一位和粟裕、楚青夫妇有着特殊故事的老人,她就是与新四军有着密切接触的侯阿苟老人的遗孀,王子姐。 “如今在世的革命亲历者越来越少,口述史的保护任重而道远。”7月30日,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赴浙江、江苏社会实践团各来到湖州市长兴县槐坎乡,对已经87岁的王子姐老人进行了采访。听她讲述过去的故事,感受战争年代的军民鱼水情。 
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严则金 摄 仰峰村来了一支“不一样的部队” 经过王子姐老人的介绍,队员们了解到,侯阿苟老人生于动荡不安的土地革命时期。由于家境贫寒,地位低下,在新四军进驻仰峰村前,他只能在沈家大院里做一名长工。不仅生活穷苦窘迫,还时常遭到主家的苛责和辱骂,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1945年1月,时任苏浙军区司令员的粟裕带领的新四军进驻仰峰村,成立新四军苏浙军区,赶走了沈家地主,并把苏浙军区司令部选址于沈家大院。 “都说国民党部队纪律不严谨、生活作风腐坏,我们老百姓们都非常担心。”王子姐说,老百姓们听闻此事,不由得想起了曾经驻扎于长兴的国民党部队。 “当年新四军来到我们村,粟裕和夫人楚青就住在沈家大院。那个时侯老百姓们见到军人就害怕,是打仗打怕了。”正因如此,村民们听说新四军来了,开始还有着不小的担忧。 官兵与村民一同在食堂吃饭,穿一样的衣服,首长没有一点官架子,没有明显的等级之分。看到军队的良好作风,村民们悬着地心终于落了下来。 “这是一支不一样的军队。”于是,侯阿苟选择留在了沈家大院,为新四军指战员做一些零散的活计。 “真是没想到,新四军来了以后不仅没有拿我们一针一线,还为我们做了很多农活,村民们以前总说‘遇上新四军,我才知道怎样叫军人’。”王子姐老人回忆说。 实践证明,侯阿苟的判断是正确的。新四军驻扎仰峰之后,为村民做农活、办实事,群众的东西更是半点不拿,树立起了极良好的形象。 “他们不仅是保护这片土地远离战火纷扰的坚强力量,也是支撑着人民幸福生活的信念源泉。”村民们最初的担忧很快烟消云散,在大家看来,这支军队不仅没有官僚主义的作风,还贴近村民,为百姓造福。 改名字,缝被子,新四军的好铭记在心 
粟裕与楚青在长兴仰峰合影。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住进沈家大院的日子里,楚青一直对年纪轻轻的侯阿苟关怀备至,丝毫没有首长夫人的架子。这让侯阿苟更坚定地认为,新四军是一支不一样的、真正能给长兴人民带来曙光的队伍。 侯阿苟在新四军刚驻扎进仰峰村时还叫做“侯阿狗”。“在那个年代,很多穷人家的孩子都叫阿狗阿猫的,说是小孩取个俗名好养活。”王子姐介绍说,侯阿苟家境贫寒又为人做工,便也得了一个“俗名”。 “现在不同于旧社会了,穷人也是人,又怎么与猫狗同等?”楚青在得知后告诉他,八路军、新四军里绝大多数战士都是穷人,很多首长也是穷人出身。楚青建议他将名字里的“狗”字改成草字头的“苟”字。 侯阿苟就此改了名字,并对楚青感激万分。“他感激地不仅是将军夫人帮他改了名,更是因为通过楚青的言行,他开始认识到了做人的价值,他不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长工,而是一个被人尊重的、活生生的人。”王子姐说。 然而,楚青和侯阿苟之间的故事并没有结束。王子姐介绍说,当年她还未和侯阿苟结婚时,有一次被子破了不知道如何缝补,楚青看见他拿着针线左右为难的样子,就接过破被子熟练地缝起来。“阿苟不让楚青夫人替自己做这粗活,楚青当时就笑着说‘新四军和老百姓是一家人,一家人缝个被子是应当的’。” 直到今天,王子姐讲到这个故事都津津乐道,而那床被子一直保留到现在,因为它是新四军与百姓一家亲的见证。 “那一床被子证明了新四军不仅在江南抗战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地作用,在生活中还是一支与群众水乳交融的队伍。”实践队员王雅瑜感慨地说。 “阿苟当时就去送新四军的部队,他们说阿苟可以和他们一起走,说祖国各地的战斗需要他,可为了一家老小的日子,阿苟最终还是没去的。”王子姐回忆说,伴随着抗战全面结束,军队陆续北撤,当年送军北撤的侯阿苟送出新四军几十里开外仍不舍离去,终因牵挂妻儿与新四军分别,这也成为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我要把新四军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团队成员与卧病在床的王子姐老人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雅瑜 摄 抗战胜利后,楚青跟随粟裕率领的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北撤离开长兴。此后,楚青曾多次回到长兴,追忆她和粟裕将军的长兴情。 “楚青几年前还来长兴了,由于在温塘村的纪念馆参加纪念活动时病了一场,就没来我这。”王子姐说。 几年前,粟裕将军的儿子粟戎生中将专程来到仰峰村,看望侯阿苟与王子姐。“可惜那时我丈夫已经因病去世了,小戎代表楚青夫人向我问好,给我讲父母的事,握着我的手紧紧不放。”谈到这里,王子姐高兴地笑了起来。 此后的十几年里,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来采访王子姐,想了解侯阿苟跟新四军的故事,她也很愿意讲她所知道的故事。“既然大家愿意听,我就要把故事讲下去”。 “我要把新四军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把老百姓至高无上的精神传递下去,让更多人知道。”王子姐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对过去知之甚少,作为革命时期的亲历者,她有责任把先辈抗战的丰功伟绩,把新四军与老百姓鱼水一家亲的故事向年轻人叙述。 “作为当代青年中坚力量的大学生,我们同样应当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走近亲历过往的老人,走进不为人知的故事,记录点滴的历史,感悟先辈的情怀,传承不朽的精神。”告别了王子姐老人,实践队员们继续走在乡间小路上,面对着明媚的阳光,他们觉得温暖而甜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