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知识问答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有哪些特点? 60岁以上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往往有以下特点: (1)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无痛性心肌梗塞,特别是年龄较大,合并糖尿病、脑梗塞者;或以心功能不全、突然昏迷、急性胃肠道症状、异位疼痛(腹、背、颈、牙等部位)等形式起病。 (2)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可表现为无Q波型、无ST段抬高型心叽梗塞等形式。 (3)并发症多且严重,如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心脏破裂、乳头肌功能不全、室壁瘤形成。因此病死率高,预后差。 冠心病的基本治疗方法有哪些? (1)药物治疗 ①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药物:如硝酸甘油、消心痛、心痛定等。 ②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药物:使用p—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阿替洛尔、索他洛尔等。 ③防治血栓药:如波立维、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等。 (2)介入治疗:主要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或支架植入术。 (3)外科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 哪些运动适合老年冠心病患者? 老年人要听从医生的嘱咐,适当活动。 运动量宜从轻量级开始,如轮换活动肢体、屈膝、摆动双臂、活动颈、肩关节、起坐然后下床、坐在椅上自己进餐、洗漱、如厕,逐渐增加活动量。 步行是最方便的运动方式,多访友,作消遣活动。尽量避免奔跑、纵跃,因为有时会因此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高龄患者出汗反应差,因此散热也慢,故不耐热。所以在气温高时,或湿度高的情况下,应暂停运动锻炼。 老年人猝死有哪些诱因? 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等各种急症突然发生或突然加重,造成患者症状出现1小时内突然死亡,医学上称为猝死。老年人猝死的常见诱因有: (1)高龄、肥胖、糖尿病、广泛冠状动脉病变及高血压均可因左心室负荷增加,而致左室肥厚,它不仅易患慢性心律失常,亦是猝死的高危因素。其中冠心病猝死约占全部心血管病猝死的90%。 (2)精神刺激、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大便秘结、饱餐、饮酒,也是老年人猝死的重要因素。 (3)临床资料还证实,吸烟与猝死关系密切。猝死的危险性与吸烟量成正比。因此,戒烟可望降低猝死率。 (4)不良的性格和情绪是导致老年人心脏性猝死的一种催化剂。 所以,重视及预防猝死的易患因素,如保持老年人心情舒畅、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注意生活方式、坚持经常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并积极治疗原发病等,可减少猝死的发生。 怎样预防冠心病猝死? 预防冠心病猝死对冠心病患者非常重要。 (1)对高危人群进行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避免过度劳累、暴饮暴食、短时间大量吸烟或饮酒,避免高温闷热或受寒等猝死诱发因素。 (2)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或过度兴奋,消除恐惧心理,防止过度焦虑或气愤、发怒,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境。 (3)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将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控制在稳定水平上,戒烟禁酒、合理膳食、适当参加体育运动。 (4)长期服用p—受体阻滞剂及抗血小板药物,但要慎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5)尽量避免用力排便或使劲咳嗽,因为这些动作容易增加心脏负担,使血压升高或通过迷走神经诱发猝死。要尽量减少洗澡次数,每次洗澡不应超过15分钟,也不要在热水中冲泡,洗罢注意保暖。 (6)冠心病患者小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等,有益于预防冠心病猝死。 心律失常有哪些表现? 心律失常是心脏跳动的节律和频率发生紊乱,常见于各种原因的心脏病人,也可见于正常人。其临床表现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规律或不规律的心悸、胸痛、眩晕、心前区不适感、憋闷、气急、手足发凉和晕厥,甚至神志不清。少部分心律失常病人无症 状,仅有心电图改变。 老年人心律失常如何治疗? 关键在于对引起心律失常的病因作出正确的诊断。也就是说,心律失常究竟是内忧(心脏病)引起的,还是外患(非心脏病)引起的。对于内忧引起的,要积极安内治疗心脏病变;对于外患(非心脏病)引起的,通过对症治疗,如控制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钾盐、停用某些药物等,心律失常随之消失。少数老年人甲亢引起的心房颤动,往往易误诊为冠心病所致,如果不控制甲亢,就难以控制心房颤动。 合理地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老年人心律失常的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观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己随意用药。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容易引起副反应(如奎尼丁易致晕厥),所以药物治疗心律失常务必谨慎,剂量不宜太大服药过程需密切观察。 什么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老年人心力衰竭有哪些诱因? (1)呼吸道感染是引起老年人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诱因:呼吸道感染包括上感、气管炎、肺炎等。主要是由于发热、心率增快等加重心脏的负担,频繁咳嗽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加重心脏负荷。 (2)过度的体力活动:凡活动后出现心慌气短及较显著的劳累感时则称过度。因此,心脏病人的活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运动过量。 (3)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增快,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心脏病患者性生活也应当节制。 (4)心律失常:病人可感到心悸不适,脉搏间歇不齐或忽快、忽慢等。 (5)过量或过快地静脉输液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尤其输血或输注生理盐水时更应慎重。 (6)药物使用不当:过量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及洋地黄类药物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如奎尼丁、p—受体阻滞剂氨酰心安等,可降低心肌收缩力;肾上腺素、阿托品、多虑平、肼苯达嗪等可致心率过速;利血平及阿霉素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及心肌缺血,从而导致心力衰竭。 老年人如何防治低血压? 老年人应从以下几方面防治低血压: (1)有高血压的人,在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并基本稳定后,要慎服降压药,不应该在临睡前服降压药作为维持治疗;服降压药后感到身体软弱者,要停药或换用较温和的降压药;老年低血压患者平时应注意动作不可过快、过猛,从卧位或坐位起立时,动作应缓慢一点。为防止晕倒,排尿性低血压患者应注意,在排尿时最好用手扶住一样较牢固的东西,以防摔倒。同时还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像贫血、心律失常、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可能会引起低血压,原发疾病治愈了,血压也就会慢慢恢复到正常水平。 (2)加强体育锻炼对高血压、低血压都有调节作用。低血压的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平时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3)与高血压病相反,低血压患者宜选择高钠、高胆固醇饮食。氯化钠(即食盐)每日需摄足12 (4)荤素兼吃,合理搭配膳食,保证摄人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使体质逐渐变得健壮。同时可吃些有利于调节血压的滋补品,如人参、黄芪、生脉饮等。此外,适当喝些低度酒也可提高血压。食欲差者,宜适当食用能够刺激食欲的食物和调味品,如生姜、大葱、醋、酱、糖、胡椒、啤酒、葡萄酒等。 (5)在很少情况下,老年人低血压患者才选用升高血压的药物。临床上可以试用麻黄素、恢压敏及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B及维生素C等西药,中医可试用八珍汤、生脉散提高血压。 什么是糖尿病?有哪些表现? 糖尿病是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导致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其特性为:高血糖、尿糖、葡萄糖耐量降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烦渴、易饥、消瘦、疲乏无力等症状,有的早期可无症状,也有相当部分患者无上述症状,仅有血糖增高,在体检或出现合并症时才被发现。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简称“三多一少”。其含义为:排尿次数和尿量增加,常有口渴、口干感而饮水量增加,常有饥饿感而饭量明显增加,与之伴随的是体重的明显减轻。但是,有5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无任何明显的症状,只有在体检时才发现,所以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和警惕。此外,糖尿病还有一些不典型症状需要给予注意,如乏力、反复感染、伤口不易愈合、皮肤瘙痒、四肢皮肤感觉异常、视力下降、性功能障碍等等。 一般的糖尿病患者从诊断之日起,往往已有了3~4年的隐性病史。如治疗不及时和治疗不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性功能障碍、脱发、四肢麻木、急慢性感染,严重的易发生急性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而威胁生命。 老年糖尿病有什么特点? 60岁以上患糖尿病称老年糖尿病,绝大多数属于非胰岛素依赖型。老年糖尿病有以下特点: (1)患病率高:糖尿病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发病高峰在60—69岁。据统计,50岁以后的糖尿病患病率比总人口患病率高3倍左右,尤以男性较多。 (2)症状不明显:老年糖尿病往往表现为隐性糖尿病,即仅有局血糖而无糖尿病典型的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下降,或仅表现有乏力或体重减轻,常不引起病人的重视,不少老年糖尿病是在例行体检时才被发现。 (3)常以慢性并发症为首发表现:如病人因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周围神经病变(如趾端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尿潴留、肾脏病变及眼底病变等就诊时才发现患有糖尿病。 由于老年糖尿病有以上特点,漏诊和误诊为常见现象。为避免发展至严重并发症的阶段,必须强调糖尿病检查,即每年讲行1-9次血糖检查(包括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必要时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哪些患者需要做葡萄糖耐量试验? (1)家族有糖尿病史尤其是有明确轻型糖尿病家庭史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机会较多,应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加以明确。 (2)有尿糖阳性而空腹血糖正常或稍增高者。 (3)有眼底病变、神经病变或肾脏病变提示糖尿病,但空腹血 糖正常或稍偏高者。 (4)餐后血糖增高处于临界状态者。 (5)有自发性流产、早产、新生儿死亡、巨大儿、羊水过多或 妊娠毒血症史者。 (6)男性病人有不明原因的阳痿。 (7)过去发生进食3小时或更长时间后有低血糖表现者。 什么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 (1)糖尿病教育:学习糖尿病的知识,了解危害,掌握防治方法。 (2)病情监测:主要是自我血糖监测。 (3)饮食治疗。 (4)运动治疗。 (5)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西药治疗和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消瘦患者怎样进行饮食治疗? 糖尿病不分胖瘦,不控制饮食都会导致血糖失控。当然对于—消瘦的患者,可以适当放宽热量的摄人,但具体饮食仍应按照营养治疗黄金法则安排。 饮食治疗方案: (1)在增加热量摄人的同时,还要增加一定量的优质蛋白质,热能可以按照30-35kcal/kg体重,蛋白质按1.2— (2)补充充足的维生素和铁质,动物类食品与植物类食品同时选用,可促进铁质的吸收利用。 (3)少食多餐,保证设计的膳食量能够充分摄人。 (4)监测体重,防止体重增加过快。 糖尿病肥胖患者怎样进行饮食治疗? 对2型肥胖病人的要求重点是限制饮食中总热量的摄人,使体重减轻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使临床症状改善。 (1)严格限制总热量的摄人,使肌体消耗的总热量大于摄人量。 {2)补充适量的蛋白质以及充足的维生素和铁质,保证人体必需氨基酸及营养素的供给。 (3)增强体育锻炼,减轻并控制体重。 (4)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有何益处? (1)降低血糖:运动需要能量,因此可消耗血中的葡萄糖/加强葡萄糖的利用。运动作为糖尿病的治疗原则之一,原因就在于它能有效地降低血糖。运动结束后其降糖作用还能维持几小时到十几小时。 (2)减少胰岛素用量:因为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的程度,使少量的胰岛素发挥更大的降糖作用。 (3)减轻体重:运动降低血脂,减少腹部脂肪,保持体型。 (4)改善心、肺功能:运动使循环、呼吸功能得到锻炼。 (5)防止骨质疏松:运动可以对抗糖尿病引起的骨质疏松。 (6)心情舒畅,放松紧张情绪,陶冶情操。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发生低血糖?有哪些症状? 糖尿病患者降糖药(包括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用量过大会导致低血糖。轻微的低血糖症状表现为出汗、饥饿感、颤抖、面色苍白、虚弱、视物模糊、心跳加速、头痛、眩晕、嘴唇和舌有刺痛感等。此时可立即进食能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糖、橘子水、饼干等。严重的低血糖可出现:说话含糊、昏昏欲睡、行为改变甚至失去知觉。此时应立刻送往医院,给予葡萄糖静脉注射或点滴,甚至注射胰升糖素。 糖尿病患者如{可预防低血糖发生? (1)在医生指导下每天适量注射胰岛素或服用口服降糖药。 (2)按时定量进食。 (3)在进行剧烈运动前进食少量碳水化合物。
上一篇:15种方法让女人年轻下一篇:养老保险基本知识
GMT+8, 2025-7-16 10:52 , Processed in 0.05258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