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墨子号量子通讯卫星升空,一时间,量子技术成为了热点话题。而在量子传感领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33所自主研制的基于量子技术的核磁共振陀螺原理样机也于不久前横空出世,使我国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之一。 洲际导弹上的控制舱段主要设备就是陀螺仪 “质疑+”激发创新潜能 “这就是在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给中央领导同志看的原理样机。”33所量子技术团队负责人秦杰指着展柜里的样机向前来参观的领导、专家介绍,“核磁共振陀螺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芯片级尺寸、导航级精度的陀螺”。这让整个量子技术团队倍受鼓舞。 量子是物质和能量的基本单元。目前,量子技术及其产业化已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竞争的焦点之一,基于量子技术研制的量子惯性导航系统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等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在此牵引下,催生了以核磁共振陀螺为先导的颠覆性创新技术。 然而,创新的道路是孤独的,秦杰注定是这条道路上孤独的长跑者。2008年秦杰完成近一年的国家公派留学,从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学成归国,“当时在英国开展的是另外一类原子陀螺的研究,归国后还有其他几类原子陀螺的研究方向可以选择。”经过反复论证,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与未来应用等因素,他最终选择了新的发展方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邀请注册|圆梦网
( 湘ICP备13010336号-1 )
GMT+8, 2025-5-23 11:32 , Processed in 0.04591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