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革命文化、愚公精神、国企发展、教育发展、企业问需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朱喜坤: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 教育部社科中心党建思政研究处副研究员朱喜坤指出,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需明确以下几点。首先,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革命斗争,包括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这些革命斗争实践为革命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蕴含的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其次,没有理论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革命实践与革命文化的形成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蕴含的核心要素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再次,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创造的。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充分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坚持用革命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系统地领导人民群众在以不同方式参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革命文化。 摘编自《光明日报》 【梁翠华、梁军、赵晓丽:新时代仍需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河南省愚公移山精神研究会梁翠华、梁军、赵晓丽表示,新时代,我们仍需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坚持不懈奋斗。第一,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就要敢想敢干、敢作敢为。愚公年且九十,决心移走“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他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充分体现了敢想敢干、敢作敢为的精神品格。第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就要团结奋斗、依靠群众。愚公深知仅靠个人力量不可能成功移山,于是动员和组织大家共同参与。这种团结奋斗精神是我们党成就一切伟业的重要基础。第三,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就要务实重干、勇于担当。愚公之“愚”,在于他把别人不敢想、不愿做的事情扛到自己肩上,明知千难万险却义无反顾,历经千辛万苦仍不改初衷。实干、担当是愚公移山精神的重要内涵。第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就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愚公在决定移山初期,妻子怀疑,智叟笑而止之,他们都认为移山不可能,但愚公坚信移山大业一定能够完成。这告诉我们,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成功。 摘编自《人民日报》 【项安波:推动国企向适应竞争政策的方向调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国企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项安波认为,推动国企向适应竞争政策的方向调整,一个根本性措施就是持续深化改革,破除制约竞争、影响公平的政策和体制障碍。一是提升改革目标。国企改革需要适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率和国家经济竞争力为目标,以提升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构建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二是突出改革重点。有必要及时将国企改革的重点转向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资管理体制。只有通过“管资本”和重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才有可能使微观企业居于公平竞争地位。三是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以竞争政策保证各类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从利用国有企业向利用国有资本转变,构建更加系统、明确的国家所有权政策体系,按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处理政企关系。 摘编自《经济日报》 【徐吉洪:“公平”与“质量”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核心】 浙江工业大学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博士徐吉洪指出,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作出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科学判断,“公平”与“质量”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与关键。教育均衡发展是民生之举、公平之要。落实教育均衡发展需明确以下几点。一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平衡分布。在不减少东部优质教育资源财政投入的前提下,应适当考虑向优质教育资源欠缺的中西部地区适当倾斜。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层次均衡发展。扩大职业教育的办学视野,将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提高中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与声誉。三是扶持发展农村教育,扎实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在统筹布局规划、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重点扶持中西部农村、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地区农村的教育。四是强化特色化办学,推进教育生态均衡发展。适龄人口的减少和人民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倒逼各级各类学校打造“一招鲜”的办学特色,学校间开展良性竞争,建立动态平衡的教育生态系统,打造终身教育生态体。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江晓琼:五方面做好民营企业问需服务】 上海市青浦区环境监察支队江晓琼认为,中小型民营企业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需要加大力度予以扶持。可以从5个方面做好企业问需服务。第一,“严”守环保底线。多部门协作,横向联动执法,加强与公检法机构互联互通,严惩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第二,“真”切问需于民。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实地调研等工作,多层次、多角度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瓶颈,比如,转型升级困境、生态环境治理短板和后续绿色发展等。第三,“细”化指导要求。以精准执法、分类施策为原则,针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特点,将企业存在的问题分为普遍性和特殊性,分类指导,以点带面,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第四,“实”效解决困难。提倡渐进式执法,避免简单粗暴“一刀切”式对待问题,循序渐进抓企业整改落实。第五,“快”速落实整改。针对即时性问题,即知即改,明确办结时限,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强化服务意识,将民众满意度纳入考核评价。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邀请注册|圆梦网
( 湘ICP备13010336号-1 )
GMT+8, 2025-5-24 16:34 , Processed in 0.0439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