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家庭教育、人工智能、生态环保扶贫工作、高质量发展、减贫奇迹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晓燕:明确家庭教育所肩负的时代使命】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比较与对外交流部主任、研究员王晓燕指出,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征程中,家庭教育所肩负的时代使命更加艰巨。第一,家庭教育肩负着国家发展使命。家庭教育中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4亿多家庭的智慧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这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也是必然归宿。第二,家庭教育肩负着社会进步的使命。新时代家庭教育就是要在践行责任、亲情、忠诚、奉献等理念下,在推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让家庭教育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点,肩负起社会和谐进步的使命。第三,家庭教育肩负着协同育人使命。国内外经验告诉我们,面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求协作协同协调、共建共育共享的大教育格局,寻求教育“和谐共振”的新途径和新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 【许宁生: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表示,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机遇,以类脑智能引领人工智能发展,实现人工智能普适化,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使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类。需明确以下几点。首先,人工智能有着改变社会的巨大潜力。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如何有效发挥数据驱动人工智能与知识引导人工智能的各自优势,是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在这一背景下,脑科学和类脑智能研究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和热点。以类脑智能引领人工智能,实现人工智能普适化,将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其次,人工智能涉及范围极广,需要多方参与、共同努力。对于我国来说,尤其需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脑科学和类脑智能研究要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为目标,以既有资源禀赋和研发优势为主攻方向,以“双一流”交叉学科建设和跨学科人才梯队培养为抓手,实现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原始突破,进而利用类脑智能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第二,要做好相关人才培养工作。 摘编自《人民日报》 【刘煜杰、张惠远: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模式】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刘煜杰、张惠远认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模式,从思想上、认识上、实践上为我们做好生态环保扶贫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是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守好绿水青山。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提升贫困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二是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促扶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解决污水垃圾等突出环境问题,并发展民俗旅游、特色种养殖、特色采摘等。三是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模式。可依托本地优良的动植物资源,重点围绕中药材种植、特色物种养殖等,发展探索替代生计、社区共管、生态旅游、生态移民等模式。四是开发森林碳汇交易扶贫项目。积极争取CDM林业碳汇等项目,并与农村扶贫项目打捆打包。五是推动贫困地区实现绿色发展。广大贫困地区依托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加强文旅结合、农旅结合、电商物流。六是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扶贫机制。探索开展生态环保扶贫效益评估,推动建立能反映贫困地区自然价值、生态效益的绿色GDP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张军扩:通过深化改革完善高质量发展的体制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指出,只要我们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及时调整不适宜的政策,及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构建能够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就一定能够促进增长潜力的充分释放,就能够为较长时期的稳定增长奠定基础。当前通过深化改革完善高质量发展的体制环境,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完善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结构优化升级的社会环境。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进一步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特别是产业升级方向、方式以及产业优胜劣汰与重组等的直接干预。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更新和提高质量、环境、安全标准,并严格执行。三是要着力构建优质优价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从供给侧来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大幅度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创新和提升质量的根本动力在于优质优价、优胜劣汰,政府作用的着力点,也应当放在这里。四是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下一步还需要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和工匠队伍。五是要切实加快对支撑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整体活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且具有基础性的一些重点或重大改革。 摘编自《经济日报》 【周绍杰:中国40年减贫奇迹的实现路径】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教授周绍杰认为,仅用40年时间,中国就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世界发展史上的减贫奇迹。中国减贫奇迹是怎样炼成的?首先,1978年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7年的58.5%,城镇人口规模增加6.4亿,同期贫困人口规模减少7.4亿。这一增一减的合力,极大降低了农村贫困发生率。其次,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0年间,教育和卫生领域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长远发展储备了人力资本红利。如从教育领域看,1977年恢复高考时全国共录取27万人,而2017年高考录取761万人。从卫生领域来看,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岁上升到2017年的76.7岁,提高了近10岁。第三,中国持续地实施减贫措施。减贫事业在中国是典型的接力赛,一棒接着一棒跑下来。中国1980年开始设立扶贫专项基金,1986年成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1994年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从救济性扶贫向开发性扶贫转变。2007年中国扶贫战略进行第二次重大调整,从区域扶贫开发战略转向社会保障扶贫与开发性扶贫相结合,转向重点扶持贫困村。2013年又进行第三次重大调整,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转变。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邀请注册|圆梦网
( 湘ICP备13010336号-1 )
GMT+8, 2025-5-24 09:30 , Processed in 0.04750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